大学入学率仅6%:这7000万儿童的教育困境何解?-比特币行情-比特币实时行情-比特币钱包

愿流动儿童能有更多适合自己的、安稳的教育土壤,千万个流动的童年能够得到妥善的安放,颠簸的生命能够在波澜中开出花。

——方老师说

在这个时代里,流动是一种常态。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很小就体验了这种状态。

他们跟着父母辗转各地,父母在哪里工作,他们就在哪里上学。

比起留守儿童,他们有更多机会与父母在一起;比起拥有城市户籍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甚至在诺大的城市,找不到一张课桌。

他们,就是容易被忽视、又规模庞大的一个群体——流动儿童。

据调研,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了流动之中。

2020年,全国流动儿童多达7109万人,将近是2010年的2倍;流动儿童占儿童总人口比例为23.9%,这意味着每4个孩子里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数据来源:《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下简称《报告》)

然而,他们却经常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尤其是在所接受的教育上,他们更是经常处于“失声”的状态。

据调研,2016—2021年,随迁子女的高考报考率分别为10.01%、11.58%、11.42%、14.27%、15.95%、16.30%,都不超过20%。

剩下的流动儿童,大多只能回到老家继续完成学业,韩青就是其中一员。

她从小在上海长大,但因为无法参加上海中考,只能回家上学。

“我在上海读初中的时候一直是年级前几名,刚刚回去时对本地的教学不适应,成绩不太好,所以挺难过的。”

“离开学校的那天,我和好朋友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的,但慢慢地,我和朋友们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后来就不怎么联系了。”

后来,她通过高考“回到”上海,但“外乡人”的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她的心里。(案例来源:湃客工坊)

诸如这样细微的叙事,往往比宏大的概念更接近流动儿童,他们不是调研中一个个冰冷的数据,他们是真实的一个个不被看见的个体。

他们在流动中的波澜,他们无处安放的童年,他们的教育困境和背后的流动家庭等等,需要被看见、被走近。

01

入学难,入好学更难

上学,意味着出路。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还没有正式开始上学,困难就已经到来了。

流动儿童所就读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无论哪一类学校,入学条件都不简单。

目前,公立学校的入学政策主要有三种:材料准入制,积分制和政策照顾制。

材料准入制指的是流动人口需要拥有政策内所要求的的材料,其子女才能有在本地入学的资格。

2019年,北京要求流动儿童入学需要“四证齐全”,即实际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簿和居住证,可要拿到这些证明并不容易。

一位家长就说,她自己就经历过房东不愿意提供房产证照片,相关证件办不了,最后不得不通过求人情和花钱的方式才终于准备好了所有材料。

积分制则是让流动人口参加积分管理,按积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安排适龄儿童入学。听上去很灵活,但积分制的考核指标并不少。

图源:《报告》

文章开头说到的韩青,当年就是因为无法攒够几分而无法升学,“献一次血可以得2分还是3分,但用这种方式,什么时候能积到?除非是高学历、高收入,普通人想要达到120分,太难了。”

政策照顾制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子女的,比如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等等,覆盖面更小。

由此可见,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并不低,那么民办学校呢?

2021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检测和通报制度……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这就意味着,民办教育的比例是有限的。

有限的比例,带来的影响就是民办学校的缩招和关停,如此一来,民办学校的学位就愈发紧张,学费也水涨船高。

李霞在广东打工,她和丈夫的每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五千多块。哪怕政府发放民办学位补贴,孩子每学期能拿到一千块补贴,在上万元的学费面前,这个家庭还是显得有些局促。(案例来源:《报告》)

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努力实现随迁子女教育的公平公正。比如浙江省乐清市就先后出台多个意见与方案,推动公办学校实行“零门槛入学、无条件转学”,放宽随迁子女入学条件。

但想在城市里面找到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还是太难了。

像在北京,只有22%的流动人口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和父母在一起。而和父母在一起,原本是每个儿童的权利,是不论户籍,不论家庭收入的高低,都应该得到的权利。


声明提示:本文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辨别。如因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需删除请联系,将尽快处理。

热门资讯

解说 • 热门榜

体育 • 热门榜

杂谈 • 热门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