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心寻找这些孩子“求死的欲望”从哪里来?-比特币行情-比特币实时行情-比特币钱包

2023-11-07 07:01 

发布于:北京市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谢刚

博雅小学堂心理课讲师

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

23年美国硅谷思维学校心理学专家

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都会给家长和社区带来很大的冲击和震惊。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防范这类悲剧重演?

本文来自博雅积极家庭心理导师谢刚老师多年前一场有关青少年自杀和韧性的讲座,她的亲身经历和多年从事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经验,对于青少年和家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惊闻邻市mv高中10年级高中生自杀身亡的噩耗,心情非常沉痛。

他的同学在问,上课时他的话很多,很大声,看上去很阳光,怎么会这样?

诱因有很多可能,根源只有一个:看不到比死亡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初中的时候,我也曾考虑过自杀,为什么现在还活着?而且幸福感指数是5.7 /6.0(《牛津幸福感问卷》29题的平均得分)。

每次社区发生类似悲剧,对我冲击都很大。

2013年5月6日,我们fremont校区一位拥有全a成绩的11年级亚裔女生,从金门大桥跳下,结束了自己风华正茂的17岁。

七天后,静寂的 irvington memorial 墓园里,我泪眼模糊,看着那巨大的棺木被缓缓地降到穴底,然后一束束洁白的鲜花落在上面,“咚咚”的声音好象在敲门,试图唤醒沉睡的她。灿烂的阳光遮盖不住黑衣上承载的悲痛,反而更映照出大家眼中的疑惑和绝望。

那一幕,永远刻在我记忆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 2013年春季在上万名9到12年级学生中的调查表明:

  • 近15%的青少年报告曾很严肃地考虑过自杀

  • 近13%报告已经为此作了计划

  • 近8%在过去的12个月中已经尝试过自杀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历史上多少君王在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现代多少重病患者都会去积极配合治疗,以求延长生命。

而我们的孩子,体能智力接近人生顶峰的青少年,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放弃他们无价的生命?

近85%的青少年从来没有过自杀的念头!我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样充满活力的高中生,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的。

这两组孩子间有什么区别呢?

2013年cdc统计数据显示, 美国15到24岁间的年轻人中因自杀身亡的只有近万分之一。

是什么因素把那么多像我这样曾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呢?

2013年的葬礼之后,我有两个多月无法集中精力做事,经常流泪。如果自杀对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影响都这么大,我无法想象家人和朋友的悲伤。

我开始寻找答案,希望了解“求死的欲望”哪里来?自杀的原因在哪里?同时更想找到“活得很快乐的青少年的特点”,以求降低自杀风险和机率的途径,不让这种悲痛临到更多的家庭。

总结找到的资料,个人经历及工作中的观察,以下几点供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参考:

01

自杀的原因

研究表明,90%死于自杀的人有精神健康疾患。从作家张纯如,到喜剧大师robyn williams,每年都有名人因抑郁症而自尽,近些年关于高中生的调查也不例外。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报告,近11% 的青少年有抑郁症,近8%的青少年有焦虑症,而其中只有 18-25%会寻求治疗。

如果孩子心理有需要,请家长一定要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支持孩子就医。

自杀并非一个“原因”造成,生理因素占到48%,另外还有以下风险因素,最后由一个诱因引发。

自杀风险因素包括:

  •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行为障碍以及滥用药物。

  •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比如持续并经常存在冲突;生理、心理、或性虐待等事件;而其他家庭成员过度容忍。

  • 情境危机,比如所爱的人突然过世、家庭暴力等。

  • 环境风险,比如家里有枪支;附近有车轨、高楼等。

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 (nimh) 研究曾清楚地指出,青少年自杀的诱因,常常是“失望,失败,被拒绝等,比如和女朋友分手,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家庭纠纷”。

我在初中时也觉得活着没意思,经常想到自杀,很大原因来自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从懂事起,我就知道我不是父亲想要的孩子。首先,我是女孩,他一直盼的是男孩。我的名字在出生前就起好了,单字“刚”,发现是女孩后改都懒得改,所以跟了我一辈子。还有,我生性活泼,让寡言的父亲处处看着不顺眼。除了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恭维时,记忆中父亲看我总是眉头紧锁。

初中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家里的争吵愈演愈烈,根本没心思管我们三个孩子。

弟妹还小,天性敏感的我看当时热播的日本连续剧《血疑》女主角幸子身患血癌,稀哩哗啦地掉眼泪。幸子曾经说到“我要像非洲野象一样孤独地死去” ,我觉得那该有多么浪漫,也想象着自己“像非洲野象一样孤独地死去”,追悼辞都给自己写好了。

为什么当年我既有“父母争吵不休”的风险因素,也有“想自杀的征兆”(已经给自己写下了追悼辞), 但是没死成呢?除了没有自杀的环境(当时住平房而不是高楼,家里没有毒药,市内也还没建火车等),主要原因是没有“求死的欲望”。


声明提示:本文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辨别。如因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需删除请联系,将尽快处理。

热门资讯

解说 • 热门榜

体育 • 热门榜

杂谈 • 热门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