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书迷看来,与摊主议价时的热络,感受到了逛旧书市场的氛围,即便心仪的书籍未到手,就当是定期过来见见老朋友聊聊家常。
旧书市场新址开张
“一周一会”的文庙旧书市场,自1986年开办起,就成为上海重要的旧书集散中心。2021年,随着文庙进入全方位修缮改造,其二手书市场随之走进历史,许多商家搬迁至城隍庙的福佑、福民两座小商品市场,在游人如织的豫园为爱书人开辟出一片欢乐天地,留住书香满满的烟火气。
“朋友侬文学经典要哇?很便宜的。”“我喜欢烹饪、花艺、跳舞的,侬这里有伐啦?”……周日早上9点不到,福佑商厦地下2楼的场地,有一半都支起了旧书摊头。来淘书的爷叔、阿姨兴致勃勃地埋头翻书、找书,偶尔和摊主交流两句,不一会儿手上的书就越叠越高。等到结账时,你来我往砍个价,最后掏出2张10元钞票,还能找回几个钢镚,宾主尽欢,好不热闹。
福佑商厦旧书市场延续文庙旧书市场惯例,在每个星期天与书迷准时见面。其布局也很简单,几大行的长桌一字排开,过道颇为宽敞,室内空调开得也足。实际上,这个旧书市场还另有“半壁江山”:与福佑商厦仅一街之隔的福民商厦4楼,每周日同样是属于旧书摊与淘书人的书香盛会。有意思的是,两座书市虽不在一栋楼内,格局、氛围,甚至连一字排开的长桌都一模一样,要是碰上同样从福佑商厦旧书市场“专场”过来的淘书人,一种时空折叠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
城隍庙旧书市场的大部分图书都卖得很便宜,有1本2元的,也有10元2本甚至3本的,绝版书和老版本古籍书价格则相对要高一些。文学图书几乎是每个书摊的“标配”,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传奇等等一应俱全,且价格非常便宜;像连环画、小人书这样能收集成套的图书,根据稀缺性和品相情况,价格区间则会相对更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书摊上摆放的二手书看上去都颇有些年头,但古旧却不破旧,摊主们把图书分门别类后码放得整整齐齐,一些比较矜贵的古旧书籍还被摊主仔细包上塑料套膜,防止擦蹭损坏。当然旧书市场不仅仅卖旧书,如果眼睛够“尖”,还能淘到不少“宝贝”,譬如很多人小辰光喜欢搜集的连环画、票据、磁带;当年的“顶流”明星照,都是满满的童年记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珍贵的绝版书籍、期刊、报纸、戏单、交通地图等等,成套、成册的价格稍微贵一些,也更具有收藏价值。每个星期天早上,不少识货的人早早就守在相熟的摊头前等待摊主“上新”,来晚的顾客如果不愿空手而归,就会和摊主互留比特币行情的联系方式,反复强调自己想要的物件后,才转战下一个摊位。
环境有变兴趣不变
如今的城隍庙旧书市集摊头大多是2022年前后从文庙搬迁过来的,摊主普遍都是有着丰富二手书经营经验的“老法师”。
一位干了三十多年旧书生意的摊主告诉记者,自己爱看书,也爱“玩书”,从年轻时就把买卖二手书当作业余爱好。“现在退休了,每个周日过来以书会友,白相白相也蛮有劲的。”
当然书市里不乏专业的二手书商家。比如刘师傅不仅有38年线下实体书市摆摊经验,还在孔夫子旧书网经营了十多年网店。“学会上网后我就开了这家网店,收书、卖书都比较方便。”刘师傅坦言,线上书店的经营情况总体要比每周一次的线下书摊好,“旧书市场已经成为我们上海的一个特色文化了,过来和其他商家和读者交流交流,也是一种很难得的机会。”
回想起当年文庙旧书市场的盛况,大家都相当感慨:“目前这里还算热闹,但肯定比不上以前在文庙的时候,当时还要买票才能进,一天最多卖出过6000多张门票。”
据了解,旧书市场从文庙露天场地搬到“城隍庙”的小商品批发商场后,摊位费略有提高,但整体环境相对有所改善,做买卖时也不用担心风吹日晒了。